欢迎来到CAAC无人机人力资源网

无人机“黑飞” 干扰航空安全
发表人:管理员 | 2025-08-25

无人机“黑飞”

干扰航空安全

2024年9月11日晚,天津滨海机场因无人机导致的公共安全原因,航班起降受到影响。当晚共有29架次航班延误,8架次航班被取消,另有32架次航班备降至其他机场,超过3000名旅客行程受阻。

无人机“黑飞”

非法拍摄涉密设施、敏感地区

2021年11月,国内某军事论坛发烧友罗某,为寻找较好谈资,利用具备远程高清摄像功能的无人机,对某新型军舰进行非法拍摄,被国家安全机关发现查处。经相关部门鉴定,罗某所拍摄的照片和视频,涉及2项机密级军事秘密和1项秘密级军事秘密,最终罗某因“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

威胁多领域安全

治理刻不容缓

这些无人机“黑飞”事件真的是触目惊心。专家指出,无人机“黑飞”行为在实际操作中埋下了诸多安全隐患。需要全社会各界加强对无人机飞行的监管与规范。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广州)无人系统研究中心主任 马骏:无人机“黑飞”首先是对航空安全威胁巨大,比如,近年来国内多次出现的在机场周边“黑飞”,造成航班大面积延误,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一旦无人机与正常起降、飞行的航班发生碰撞,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黑飞”还会对公共安全造成影响,比如在一些人群密集的场所,像商场、广场、演唱会等上空“黑飞”,一旦失控坠落,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又比如在一些国家重点保护设施的区域上空“黑飞”,甚至会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黑飞”还可能涉及到公民隐私和信息安全问题,有些“黑飞”无人机可能会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拍摄一些重要设施、居民住宅等照片,导致隐私泄露或者保密敏感信息外传等。

天空非法外之地

“黑飞”或处十年以上刑期

为了规范无人机行业发展,我国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哪些行为属于“黑飞”?一旦进行了“无人机黑飞”,触犯哪些法律法规?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黑飞” 行为导致航班延误、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操作者可能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根据《刑法》第115条规定,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如果 “黑飞” 行为涉嫌非法获取国家秘密、妨害公务等,也会根据相应刑法条款追究刑事责任,最高可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是我国无人驾驶航空器管理的首部专门行政法规。该《条例》明确规定几种“黑飞”的情形:

无照飞行:操控小型、中型、大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的人员,未向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申请取得相应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执照而进行飞行。

未实名登记飞行: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所有者未依法通过国家无人驾驶航空器一体化综合监督服务平台及其应用程序进行实名登记,就进行飞行活动。

未经批准在管制空域内飞行:在真高120米以上空域、空中禁区、空中限制区以及周边空域,军用航空超低空飞行空域,机场以及周边一定范围的区域等各类管制空域内,未经空中交通管理机构批准实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活动。

操控模型航空器在划定空域外飞行:违反空中交通管理机构划定的模型航空器飞行空域,在其外进行飞行。


000000715215820.png

—— CAAC无人机人力资源网 ——

版权所有@CAAC无人机人力资源网。  闽ICP备19023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