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CAAC无人机人力资源网

记海军航空大学航空作战勤务学院无人机俱乐部教员团队
发表人:大家 | 2025-08-18

记海军航空大学航空作战勤务学院无人机俱乐部教员团队

■衣倩倩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朱晋荣 记者 赛宗宝

海军航空大学航空作战勤务学院无人机俱乐部文职人员吴俊峰(左一)工作照。董振明 摄

【新闻预览】海军航空大学航空作战勤务学院无人机俱乐部成立以来,秉承着“自主创新、业精于勤”的宗旨,着力探索“多元融合、寓战于教、以赛促学”的育人新路,先后参加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全国智能无人系统应用挑战赛等赛事,获得全国冠军3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及省级奖30余项,多名教员获得省部级以上赛事“优秀指导教师”荣誉。在他们精心培育下,一批批能征善战的“智鹰”奋飞海空。这支团队中,活跃着一批奋发有为的“孔雀蓝”。

凛冬,渤海湾畔海风习习,给暮色增添了几分凝重。站在塔台指挥室,海军航空大学航空作战勤务学院无人机俱乐部文职人员吴俊峰,凝视着屏幕上某型无人机实时变换的数据,脑海中温习着操作环节。次日,他将进行该型无人机操作资质认证——这是他将考取的第3本无人机操控证书。

新年伊始,包括吴俊峰在内,俱乐部的教员们格外忙碌:某组组长带领学员开展有人无人协同作战攻关,文职人员刘登攀与学员研讨无人机飞行训练方案……400平方米的俱乐部活动室,既是学员们的“第二课堂”,又是教员们成长进步的“竞速场”。

从“海空雄鹰”到“无人智鹰”——

思维“破圈”带来能力突围

走进俱乐部活动室,“天空之眼、尖刀利刃、探路先锋”的标语格外醒目。“天空之眼就是要有广阔的视野,尖刀利刃就是要有破局的能力,探路先锋就是要有敢闯敢试的精神。”吴俊峰把这句话写在教学笔记扉页,激励自己刻苦攻关、砥砺前行。

来到军营前,吴俊峰是某国家重点扶持企业的高管,曾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大幅提升了企业科技实力。2018年,得知全军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职人员的消息,对军营充满向往的他,决心以归零心态走进部队,重新出发。

在俱乐部负责人的带领下,吴俊峰与战友们多次赴一线作战部队学习锻炼,深入了解无人机装备,熟悉无人机作战分队组训、任务规划、训法战法等。

一次,俱乐部组织外出飞行训练,曾有飞行部队实习经历的学员姜文锐操纵无人机盘旋搜索,却始终未能有效实现对目标的自动跟踪监视。“操作人员没有充分考虑无人机链路传输延迟问题。”吴俊峰对姜文锐说,无人机是新域新质作战力量,不能身子坐进了“方舱”,脑袋还留在“塔台”。

思维“破圈”,带来能力突围。研读理论书籍、掌握电脑编程、开展实地操作……很多学员把课余时间都放在学习研究无人机领域,经历了多次编程、试飞、炸机、复飞的跌跌撞撞,他们从一知半解到技术多能,最终使无人机从学校操场“飞”到全国赛场。

教学相长,互学共促。这两年,随着学员快速成长,吴俊峰也踏上了职业发展的快车道。2022年,他完成某项发明专利申报;去年,他启动了一项新的课题研究,相关成果顺利通过部队应用检验。

从“教学小组”到“战斗小队”——

教员能战方能育人向战

吴俊峰清晰记得第一次在俱乐部授课遭遇的尴尬:精心准备的无人机原理课,台下学员却反响平平。了解后方知,原来学员感到,“第二课堂”更需要的是向实战延伸,而不仅是理论的加深。

如何提升教学小组的教学“含战量”?俱乐部负责人决定让相关教员深入一线学装备、看训练、研战法,熟悉部队情况,强化战场意识。

一次联合训练,文职人员王雅平参与执行空中打击任务。头天晚上,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一次次查看天气,一遍遍预想技术动作。当天,虽然操控无人机击毁目标,但复盘时他依旧心存忧虑:“一旦上了战场,能有那么充分的准备时间吗?”

一场红蓝对抗训练,文职人员钱峰主动请缨参加。得益于战友帮带,他在多个无人机地面站接力操控,准确侦察蓝军前沿及纵深目标,迅速呼叫某型战机,实施精确打击。训练结束,他认真反思:如果没有战友帮带,自己能否独立完成任务?

一线磨砺带来几多改变。王雅平结束基层锻炼回到俱乐部的第一课,就讲述了两位营长运用同一套装备,在相同条件下参加比武,结果一胜一负的故事,引出装备操作与战术运用的重要性,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钱峰创新实践课堂,让学员们在无人机操作中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敌情意识灌注课程实践,通过讲述亲身经历,引导大家不断强化实战思维。同时,他们还走开俱乐部教员与飞行教官双向教学、飞行部队与教研室协同攻关的路子,推动俱乐部由“教学小组”向“战斗小队”转进。

随机翻看俱乐部的一份教案,记者注意到,一堂课的实战案例有6个,实战相关词汇出现了40余次。正如吴俊峰所说:“这些实战案例和词汇定会让学员们入脑入心,引导激励他们将全部精力向打仗聚焦,全部工作向打仗用劲,加快提高打赢能力。”


000000715215820.png



—— CAAC无人机人力资源网 ——

版权所有@CAAC无人机人力资源网。  闽ICP备19023082号